首頁 > 新聞資訊> 專業知識
什么是電影?電影起源于什么地方?
POST TIME:2013.07.05查看:7620次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過程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象以表現一定內容的藝術形式.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后,仍可使該物象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我們目前看到的電影,正是根據這種"視覺暫留"理論,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使一系列靜態畫面因視覺暫留作用而填沒畫面間的空隙,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到了1894-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制成能將影象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電影機,真正的電影終于誕生了.早期電影都是黑白無聲片,然而,給電影配音個添色的嘗試幾乎是與電影誕生的同時開始的.最先給電影配音全部采用臨場人工操作的方式.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音話同步的有聲電影問世,配音設備為用機械連接裝置帶動大型錄音唱片造成音畫同步效果的"維他風"系統,這種方法很快就被光學錄音系統所代替.彩色電影在其原始階段也是人工操作的,直到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才拍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
電影藝術
綜合藝術的一種.利用現代攝影技術手段,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和舞蹈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和方法,在統一的創作意圖下,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種完整的綜合性極強的藝術形式.蒙太奇是電影藝術所特有的重要表現手段。
遺憾的藝術
電影的重要屬性之一,它是一次完成的藝術,不象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形式,寫好乃至發表或演出之后,還有修改甚至再創造的可能.電影只能將終極成果發行放映,才能被觀眾認識接受,才能判定優劣成敗,而此時電影的制作創造已經完成定型,它已通過特殊制作手段,將一切凝固在膠片上,幾乎無法修改.如要修改就得重新演出,重返外景地,重新攝制,重新洗印,而同樣,再補正的過程中的效果也只能在洗印出來后通過放映才能知道.從這個意義上看,電影藝術往往與遺憾同在.故此,人們把電影稱為"遺憾的藝術".
第七藝術
電影藝術的同義語,語出于意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1911年,喬托·卡努杜發表了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著名論著,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綜合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
熱媒介
對電影特性認識的比喻性說法.電影由于采用了"光--光"反應的原理制作,從拍攝一直到放映,光亮度基本上沒有損耗.可以說膠片上接受了多少,就能在銀幕上釋放多少,這就使畫面的逼真性,清晰度達到很高的程度;能準確的還原世界.相比較另一種媒介形式--電視的"光--電"反應工作原理拍攝光信息受到損耗,畫面不夠清晰,逼真,需觀眾參與補充,電影被稱為"熱媒介",而電視則被稱為"涼媒介".其理論提出者是美國大眾傳播學家邁克盧漢
蒙太奇
來自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義為建筑學上的構成、裝配,借用到電影藝術中有組接、構成之意。在電影創作中,根據主題的需要,情節的發展,觀眾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度,將全片所要表現的內容分解為不同的段落、場面、鏡頭,分別進行處理和拍攝。然后再根據原定的創作構思,運用藝術技巧,將這些鏡頭、場面、段落,合乎邏輯地、富于節奏地重新組合,使之通過形象間相輔相承和相反相成的關系,相互作用,產生連貫、對比、呼應、聯想、懸念等效果,構成一個聯綿不斷的有機的藝術整體——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條理貫通、生動感人的影片。這種構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獨特的表現方法稱為蒙太奇。
什么是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離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什么是中景
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視距比近景稍遠,能為演員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于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由于取景范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于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景在影片中占較大比例,大部分用于需識別背景或交代出動作路線的場合。中景的運用,不但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因此常用以敘述劇情。。
什么是近景
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視距比特寫稍遠。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于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做細致的刻畫。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近景有時也用于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攝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一般稱為“中近景”。
什么是白晝電影?
能在光線明亮條件下放映的電影。這種電影白天也可在露天放映。放映時須在銀幕前裝設暗框,以使畫面具有足夠的亮度與反差。白晝電影改變了電影必須在暗室放映的限制,擴大了電影的放映范圍。
什么是電影表演?
電影表演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攝影機前表演情節的藝術。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表演藝術范疇,具有共同的基本規律。電影表演繼承了戲劇表演中許多適合于電影表演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又和戲劇表演不同。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并直接與觀眾交流,演員的表演是觀眾接受的最后形象。而電影演員的表演是通過銀幕間接地與觀眾交流,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并不是觀眾感受到的最后形象。銀幕上的最后形象須經攝影藝術處理和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段的藝術再創造才能完成。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紀實性、綜合性、時空觀、蒙太奇以及電影特有的生產過程,更為電影表演帶來了種種特點,既要求電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時還要求演員具有鏡頭感以及對于非連續創作的適應等。
什么是電影演員?
影片中角色的扮演者,銀幕人物形象的直接體現者和創造者。電影演員和戲劇、曲藝等其他表演藝術的演員一樣,都是以自身的形體、聲音作為藝術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電影演員依據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提供的人物形象,在導演的指導下,完成影片所要求的銀幕形象的塑造。電影不同于舞臺演出,電影演員不是在舞臺上和直接在觀眾面前連續進行表演,而是在攝影棚或實景中,間接地在代表觀眾眼睛的攝影機鏡頭前,根據電影鏡頭的非連續性和不按時序拍攝等特殊要求進行表演,并且一經拍攝,就永遠定型在膠片上。電影演員的角色創造,總是在導演設計的一個個鏡頭中實現。導演調動電影藝術的一切表現手段讓演員在真實的環境中活動,這就要求電影演員的角色創造始終與人物活動的真實環境融為一體,其外部表現力,不應超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力的限度,對白的語氣、聲調也不宜夸張做作,而應與實際生活中的音響相協調??傊?,電影演員的表演必須適應銀幕的逼真性特點,力求真實、自然和生活化。
什么是本色演員?
演員的一種類型。多扮演與演員本人的外形、氣質、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員塑造的銀幕形象比較接近于生活,表演較為真實自然,符合電影特性的要求并為觀眾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現單一的銀幕形象,而不能通過表演去創造不同的性格。
什么是彩色影片?
在銀幕上能夠還原被攝體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層膠片制作。先用彩色底片拍攝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層正片通過底-正片工藝印制成彩色拷貝;也可用染印法工藝以黑白接受片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貝。
什么是插曲?
為影片中某一場面、某一情節中的人物而作,并不直接概括影片主題思想或基本內容的歌曲。也有的只為表現時代氣氛、地方特征等。插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復出現。
什么是電影攝影?
電影制作的主要工種之一。以條狀感光膠片為載體,攝取景物的活動影像的過程。攝影機借助透鏡組(物鏡)的光學成像,并根據視覺的生理與心理特性,以24幅/秒(有聲電影的標準畫幅頻率。早期無聲電影為16幅/秒)攝取被攝對象的一系列姿態漸次變化而活動連貫的靜止畫面。這樣拍攝到的一段段畫面,即稱為組接未來影片的一個個鏡頭。電影攝影所獲得的影像,顯示被攝體的形體、顏色、質感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等,都與正常人肉眼觀察所見相似,既具體可視,且具藝術描繪作用,給人以真實感。在電影創作中,攝影擔負著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從事電影畫面造型的創作任務。主要是根據影片內容及導演創作意圖,精心設計與組織實施每個場景及每個鏡頭的光線、顏色、畫面構圖處理,以及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的運動等,賦予影片畫面造型以藝術魅力。電影攝影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在故事片中用以表現故事情節、刻畫人物、烘托環境、渲染氣氛;作為一種記錄手段,分別用作采訪報導(新聞紀錄片)和科學研究、電化教育(科學教育片、形象教學片、實驗紀錄片等)。電影攝影按片種的不同,分為故事片攝影、新聞紀錄片攝影、科教片攝影、美術片攝影等;按影片制式的不同,分為標準銀幕電影攝影、變形寬銀幕電影攝影、遮幅式寬銀幕電影攝影、立體電影攝影(其中包括雙片制立體電影攝影與單片制立體電影攝影)、寬膠片(65/70毫米)電影攝影、環幕電影攝影等;按拍攝對象及技術方法的不同,則除一般攝影方法外,還有變速攝影(區別于24幅/秒的正常速率的快速、高速、低速攝影)、逐格攝影、延時攝影(區別于正常的即時連續攝影)、特技攝影(即具有各種特技效果的合成攝影)、特殊攝影(包括顯微攝影、放大攝影、水下攝影、空中攝影、紅外線攝影、紫外線攝影)等。
什么是長焦距鏡頭?
長焦距鏡頭指焦距長于標準尺寸的攝影物鏡。在電影攝影中,選取水平視角為23?-24?,相應焦距約為畫幅對角線長度兩倍的攝影物鏡作為標準鏡頭。35毫米電影攝影的標準鏡頭,其焦距相當于50毫米,凡長于50毫米者即為長焦距鏡頭;16毫米電影攝影的標準鏡頭,其焦距相當于25毫米,凡長于25毫米者即為長焦距鏡頭。故事片攝影,使用75毫米或100毫米的長焦距物鏡拍攝特寫或大特寫鏡頭,因攝影機遠離被攝對象,可避免演員產生緊張心理,且便于照明布光。焦距特別長的攝影物鏡(如400、800、1000毫米甚至更長)稱為“望遠鏡頭”,能攝取很遠景物的某個細部成為特寫鏡頭,造成遠處景物被移近的銀幕效果。但其所攝畫面,缺乏空間感、縱深感和透視關系。在科教影片中,運用望遠鏡頭,可在隱蔽的遠處攝取野生動物,避免動物受到驚擾,從而使畫面顯得自然真實。
什么是長鏡頭?
長鏡頭是“短鏡頭”的對稱。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占用膠片較長的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并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由于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長鏡頭的拍攝,由于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什么是場記?
場記是影片拍攝階段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鏡頭號碼、拍攝方法、鏡頭長度、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音響效果、布景、道具、服裝、化裝等各方面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場景和數百個鏡頭進行拍攝的,拍攝時不能按鏡頭順序進行,因此,場記所作的記錄有助于影片各鏡頭之間的銜接,為導演的繼續拍攝以及補拍、剪輯、配音、洗印提供準確的數據和資料。影片完成后,這些記錄還可供制作完成臺本之用。
什么是出畫入畫?
出畫入畫是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什么是傳記片?
傳記片是以歷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業績為題材的影片。主要情節受歷史人物本身事跡的制約,不能憑空虛構,但允許在真實材料的基礎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潤色。優秀的傳記片具有史學和文學價值,如中國影片《林則徐》、《聶耳》、《董存瑞》和《孫中山》等。
什么是大特寫?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把拍攝對象的某個細部拍得占滿整個畫面的鏡頭。取景范圍比特寫更小,因此所表現的對象也被放得更大。這種明顯的強調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寫和特寫一樣,成為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手段,具有極其鮮明、強烈的視覺效果。在一部影片中這類鏡頭如果太長、太多,也會減弱其獨特的感染作用。
什么是淡入淡出?
淡入淡出也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后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后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采用。
什么是導演?導演的工作都是什么?
導演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后物色和確定演員,并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制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什么是導演中心?
導演中心指導演在一部影片的攝制過程中所處的核心地位。導演中心為電影創作與生產的特點和規律所決定。電影是綜合藝術,只有經過導演的集中和再創作,使各門藝術成為創造銀幕形象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調動各創作部門的創造性,運用各種藝術要素,拍攝出一部完整的影片。
什么是電影歌曲?
電影歌曲指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歌曲。根據歌曲對影片內容概括范圍的大小、和在影片藝術結構中所起的整體作用或局部作用,電影歌曲分為主題歌和插曲。由于電影的題材、體裁、風格、樣式不同,電影歌曲有群眾歌曲、民歌、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風格。
什么是電影節?電影節如何分類?
電影節是電影展映、觀摩、交流活動的一種形式。多由國家、地方、社團或個人定期舉辦,并常同時組織評獎、學術討論和營業交流等。具有一定的政治宣傳和商業宣傳作用。國際性電影節一般邀請各國電影界著名人士參加,有競賽性和非競賽性兩種。
自1932年意大利舉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起,至今世界上已舉辦各種名目的國際電影節三百余個,大致有三種類型:
(1)綜合性國際電影節,規模較大,世界各地各種類型的影片一般都能參加展映或競賽,如戛納國際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2)地區性國際電影節,只限于某個地區或某些國家攝制的影片參加展映競賽,如亞洲國際電影節;
(3)專業性國際電影節,規模較小,一般只展映某一專業題材或某一片種的影片,如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
什么是電影明星?
電影明星是由于在表演藝術方面取得一定成就而在觀眾中具有某種影響的電影演員。電影明星一詞始于無聲片時期,好萊塢的創始者之一阿道爾夫·楚克爾創建的“名演員公司”,選用優秀電影演員拍攝影片大獲成功后,電影明星之稱便開始盛行,并在世界影壇沿用至今。美國等西方國家制片人創用“電影明星”,是為了在觀眾中制造崇拜的偶像,從而謀取更高的票房價值。
什么是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是一種運用電影思維創造銀幕形象的文學樣式。是電影劇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進行藝術構思,并按照電影表現手法(包括場景、環境、人物形象、行為、動作、說白、音響及其他細節)通過文字描述以表達自己對未來影片設想的作品。
電影文學劇本主要為拍攝影片而寫作,因此它必然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必須符合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它所創造的形象雖然以文字為媒介,但必須能夠通過影片的攝制,以電影的各種藝術技術手段在銀幕上體現出來。它的獨特的美學特征首先是由電影藝術本性所決定的,這就是:
①富于造型表現力和鮮明的動作性;
②形象的畫面感和聲音元素的有機結合;
③時空自由轉換中體現的蒙太奇效果。同時,電影文學劇本必須具備文學價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內容的表達以及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可以作為獨立的文學作品為讀者閱讀和欣賞。
電影文學劇本是影片攝制的基礎,其審美價值是未來影片總的藝術價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導演和攝制組進行再創作的依據。電影文學劇本的類別就來源而言,可分為根據生活素材直接創作的和根據其他文藝形式(小說、戲劇等)改編的;就結構形式而言,可分為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什么是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如何分類?
電影音樂泛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和歌曲,也專指作曲家為影片創作的音樂和歌曲。電影音樂是電影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作為聽覺藝術和時間藝術,音樂進入電影綜合藝術之后本質不變,其要素仍是旋律、和聲、節奏和色彩,但電影音樂創作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和音樂形象的體現,都受影片的藝術總構思、總結構和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有時,音樂的聽覺形象還要與語言、音響效果的聽覺形象相結合。
音樂在電影中的美學功能大體上包括:
(1)抒情性。音樂是最長于表現情感的藝術,在電影中能夠充分發揮抒發感情的功能,從而深入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2)戲劇性。交響音樂的創作經驗,有助于表現影片的戲劇性矛盾沖突,烘托戲劇高潮。
(3)氣氛性。音樂能有У靨逑鐘捌?氖貝??鍘⒒肪稱?鍘⒄秸??鍘⒖植榔?鍘⒚尉郴蚧鎂稱?盞鵲取?/p>
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從頭至尾不斷,但是只起伴奏的作用。進入有聲電影時期,影片中的聽覺形象除音樂之外,增加了語言和音響效果,使音樂在電影綜合藝術中得到了解放,開始能夠更符合音樂藝術規律地、合理地使用音樂。電影音樂的曲式,也改變為分段陳述。
音樂在電影中美學功能的發揮,必須與畫面視覺形象相結合。由于影片的題材內容、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在音畫結合上也各有特色,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1)音畫統一,包括音畫同步和音畫平行。音樂形象和畫面形象互為補充,相得益彰。(2)音畫矛盾,包括音畫對比。音樂形象和畫面形象各自獨立發揮作用,推動戲劇性矛盾沖突的展開。
什么是電影語言?
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電影語言以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它的演進與電影技術的進步有密切聯系。與一般語言不同,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銀幕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參與畫面形象創造的表演、場景、照明、色彩、化裝、服裝等都在構成特殊的電影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攝影機的運動和不同鏡頭的組接(剪輯)所產生的蒙太奇不僅形成了銀幕形象的構成法則,也完善了電影語言的獨特語法修辭規律。說白、音響、音樂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響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豐富了電影語言。電影語言的章法,是影片內容的組織和構造的特殊法則,一般由若干場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規則相互交織構成,按其時間空間關系安排可分為客觀現實結構和主觀心理結構兩種類型,其結構形式可分為時空順序、時空交錯、單線結構、復線或多線對比結構、多側面多視角立體網絡式結構等。
什么是電影院線?
電影院線簡稱“院線”。電影放映行業一種具有壟斷性的經營體制。
經營者為發展和保護其經營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區,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建立放映網絡,借以壟斷某國或某一電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國最早出現的電影院線,是本世紀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電影商人雷瑪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維多利亞等七家電影院組成的電影院線;其后中國影戲院公司在平、津、滬等地也建成相當規模的電影院線;20年代初中國電影資本家羅明佑在華北、東北建立電影院線;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業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組建南洋電影院線?,F在港臺等地仍有些電影發行放映商采用電影院線體制。
什么是電影作曲?
電影音樂的創作者。作曲家為電影創作樂曲,首先研究電影文學劇本和導演的分鏡頭劇本,從而了解影片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戲劇沖突和高潮,以及時代特征、地方特征等。經與導演共同研究,確定影片的音樂段落、具體內容和關于音畫結合的藝術處理,然后根據樣片的畫面形象和導演的藝術風格、美學趣味以及演員的表演,處理音樂與畫面,音樂與語言、音響的關系。由于電影音樂必須通過錄音錄制在膠片上,所以作曲家熟悉錄音技術、與錄音師密切合作,對提高電影音樂的質量十分重要。
什么是定格?
定格是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具體制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借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什么是動畫片?
動畫片是用圖畫表現電影藝術形象的一種美術影片。曾沿稱“卡通片”。攝制時采用逐格攝影的方法,將人工繪制的許多張有連貫性動作的畫面,依次拍攝下來。連續放映時,在銀幕上產生活動的影像。這種影片可以展示形體的任意變化,動物、景物、器物的擬人活動,充分發揮真人實物所難以表達的想像、夸張的幻想。
什么是動作銜接?
動作銜接是使影片主體動作具有連貫性的剪接方法。包括人物形體動作、鏡頭動作和景物動作三個方面。人物形體動作以動作變換瞬間的轉折處為剪接點,運用分解法或增減法,使上一個鏡頭與下一個鏡頭的轉換連接具有連續性而無跳躍感;鏡頭動作指推、拉、搖、移、跟、升、降等運動性鏡頭的剪接,一般以動接動,以靜接靜的方法,使上下鏡頭動作有機結合,連貫流暢;景物動作指自然界景物在鏡頭中的動作,諸如行駛中的輪船、火車,日出月落,風云變幻等等,一般都根據影片內容、情節和人物情緒選擇最佳的剪接點,以取得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什么是多機拍攝?
多機拍攝是使用兩臺或兩臺以上攝影機,對同一場面同時作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攝。例如某些場景規模宏大,出場群眾演員眾多,而且場面調度復雜,為使拍攝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攝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機拍攝的方法。安排多機拍攝,以其中一、二臺攝影機為主,拍攝大遠景或表現主角的場面,其余攝影機則作為輔助,拍攝該場面中某些相應部分。多機拍攝有一次完成的優點,但也給現場拍攝工作,諸如布光、同期錄音,以及各個攝影小組的隱蔽等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膠片的消耗量也較大。
什么是多銀幕電影?
多銀幕電影是以特制放映機在多塊銀幕上同時映出不同畫面的電影。觀眾在觀看主要畫面的同時,還能在其他銀幕上看到有關細節。多銀幕電影可以豐富影片內容,加深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分鏡頭劇本?
分鏡頭劇本又稱“導演劇本”。將影片的文學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攝制的鏡頭,以供現場拍攝使用的工作劇本。由導演根據文學劇本提供的思想與形象,經過總體構思,將未來影片中準備塑造的聲畫結合的銀幕形象,通過分鏡頭的方式予以體現。導演以人們的視覺特點為依據劃分鏡頭,將劇本中的生活場景、人物行為及人物關系具體化、形象化,體現劇本的主題思想,并賦予影片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分鏡頭劇本是導演為影片設計的施工藍圖,也是影片攝制組各部門理解導演的具體要求,統一創作思想,制訂拍攝日程計劃和測定影片攝制成本的依據。分鏡頭劇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詳有略。一般設有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音響、音樂等欄目。表格中的“攝法”是指鏡頭的角度和運動;“內容”是指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有時也把動作和對話分開,列為兩項。在每個段落之前,還注有場景,即劇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落之間,標有鏡頭組接的技巧。有些比較詳細的分鏡頭劇本,還附有畫面設計草圖和藝術處理說明等。
什么是風景片?
風景片亦稱“風光片”、“風景速寫片”。專題介紹風景、地理、名勝古跡的一種影片。除以優美畫面展示風景外,也有普及歷史、地理,以及考古學、氣象學等科學知識的作用。早期風景片多為紀錄性,近年也有以故事情節加以貫串的。隨著世界旅游事業的興起,風景片也有導游的作用。中國第一部風景片系商務印書館活動影片部1919年攝制的《西湖風景》。
什么是歌舞片?
歌舞片是紀錄歌劇演出或根據歌劇改編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畫人物、展開情節。30年代在西方曾風行一時,中國大陸從50年代開始攝制歌劇片,較著名的有《白毛女》、《劉三姐》和《江姐》等。